旧文收集系列:读沉思录的一点感想


几天来, 零零散散, 沉思录读了有一小半, 震撼愉悦之余, 各种念头迭起不穷,颇多感慨。几年来, 几乎从来不写文字, 最多发发说说, 几十字倒还容易, 但是想到要写个稍微长点的“文”, 总感觉千难万难,仿佛疏远很久的亲戚,难再想走动。本来想着暂且忍耐待读完再写,却又觉得不如顺其自然,到读完时,或许已没法战胜惰性和遗忘。而最终促使我决定写点什么, 是在读着读着又想起所读译本中何怀宏给本书做的序中的一些看法, 颇不认同, 注释之余犹觉不吐不快, 于是在各种综合之力下勉力一番。

  在读之前, 我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名声自然是听过的, 不过也仅限于知道其名列西方古代著名哲学作品之一而已。本着对哲学的一点爱好, 以及对老庄孔孟诸子百家之类的耳类生茧, 某一天忽然涌起想看看西方哲学是怎样的一种强烈的想法, 于是去当当网搜了下, 于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尼采, 《理想国》,《忏悔录》,《沉思录》等等一系列从中学时代就如雷贯耳的名字重新出现在眼前, 给人一种亲切, 安心, 满足而又愉悦的感觉。陌生的, 古老的智者先贤, 总能让我产生毫无道理的崇敬之情, 虽然或许我并不知道他干了什么, 又或许我知道后立马把他打入地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人类的共性,但我知道对于我这是肤浅, 愚昧和不够理智的表现。

  从这一堆中书中, 我选择了《理想国》和《沉思录》两本, 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这两本在我匆匆了解中在历史上更早。理想国的对话模式看了一点点, 暂时看不下去, 于是看起了沉思录。 其实原本我对于我能看多少一点信心也没有,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原本以为这种书大多都是枯燥乏味的 , 类似已经泛滥的鸡汤文学。其中第一让我兴趣高企且去探索的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马可·奥勒留。他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皇帝, 五贤帝之一, 相当于中国的唐宗汉祖式的人物。皇帝出哲学类的书, 这在中国历史上似乎难以想象。 事实上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文明先进, 对比我们引以自傲的华夏五千年文明来看, 也是无比震撼的。那还是在2000+年前, 古罗马古罗马就建立了共和国政体,有明晰的权利, 义务, 公民, 国家, 法律的概念。 2000多年前啊, 当今社会, 当人们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开放时, 有多少人在谈到古人时, 潜意识中把他们当做未开化的愚昧者, 或者没有见识到完整全面理论的可怜者?不要否认, 藐视古人的优越感确实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发芽生长着, 在我们的遗忘, 随意歪曲和玩笑中发生着。 读《沉思录》, 让我对于那种虚无缥缈的敬畏落到实处, 因为这位皇帝在两千多年前, 就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 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他自身, 同时也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同样的问题和困扰, 并且给予了我们他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背后蕴含的深意和原则。我想所有人, 无论是似我这种而立之年, 抑或是耄耋之年, 在读这本书时, 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学生, 在倾听老师的敦敦教诲。 因为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而自己的理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并不清楚西方哲学的派系, 这点可能要读过《西方哲学史》才知道, 而这个计划在读过沉思录之后, 不知道会不会有意思。大约知道的一点是, 西方古代哲学研究范围很广, 将人, 社会, 自然, 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 所以涉及有社会学, 政治学,科学, 神学等诸多学问。当然这些专业东西暂时不是我的关注点, 我在意的依然是有关人的部分。在读沉思录中, 我发觉我对神学有了一点与以前不一样的认识。在以前, 提到神学, 我总是将之等同于神秘,宗教,迷信,莫须有等内容, 似乎中国无神论也是这么宣传的, 在无神论者看来, 无论无论神学是多么的宣扬善, 本质依然是以愚民手段来达到统治目的的工具。而沉思录中, 我看到古罗马神明的文化, 是为其哲学理论模型找到的合适的解释, 就和当今物理学家们为解释宇宙现象提出的平行宇宙, 大爆炸, 虫洞, 黑洞等理论一样。他们并不迷信, 也不崇拜, 只是用来辅助当时的知识水平解释宇宙中的现象和思考如何运用来服务社会和完善自身。 古罗马哲学和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共同一点是,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辩证的, 既考虑过如果存在怎么样,不存在又怎么样。比如在卷二中有一段“如果有神灵存在, 离开人世并非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 因为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 但如果他们确实不存在, 或者他们不关心人类的事务, 那生活在一个没有神或神意的宇宙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又比如“这要么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 要么是一团胡乱聚在一起的混沌, 但仍然是一个宇宙。但怎么可能在大全中没有秩序, 而在你之中却存在秩序呢?” 虽然在这种问题中, 古代哲学家们选择了神明和秩序,但是正是这种辩证思维, 使得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开明和睿智。

  沉思录中将人看做三个部分组成: 身体, 灵魂, 神明。 他们认为神明掌控着宇宙的秩序, 在创造人类时, 分出了自己的一部分赋予人类,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神明。而植入人们心中的神性则被认为是理智。 里面有一段概述“身体, 灵魂, 理智, 感觉属于身体, 爱好属于灵魂, 原则属于理智。” 在我的理解中, 灵魂等价于是人的欲望和情绪, 而理智则包含所有人类普世价值中认为是好的东西,比如正义,公平, 宽恕, 谦虚, 以及忍让, 节制等道德上的东西, 也包含自然界中正常发生的事情, 比如生老病死, 平静的接受这些事情, 不惧怕, 不逃避, 不因此大喜大悲; 这些都被认为是理智的表现, 是神性的一部分。序的作者认为该派思想崇尚个人修养, 清静无为, 但是缺乏进取之意, 或许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混乱的年代, 面对挫折感觉到个人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精神安慰。 粗看起来, 这本书中的思想确实和道家无为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是我想这么认为只是考虑了表面, 而没有认真对待作者反复提到的原则: 既如果事情无差别的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 比如死亡, 这被认为是神的意志, 所以需要已平静的心态来接受;对于的恶的现象, 人们也需要忍受, 但这种忍受是针对自身,不要产生恶的情绪,因为这样也只会毁伤自身, 但是并没有说不要通过合理, 理智的手段进行抗争。实际上, 这一派的哲学家并非无为, 而是实际行动派, 他们对于空谈和诡辩之人有着足够的警醒, 书中多次有提到。 同时书中无数次的告诫自己不要分心, 赶快去做自己理智上正确的事。

“丢开你的书吧, 不要再让你分心, 分心是不被允许的”
“记住你已经把这些事情推迟得够久了, 你从神灵得到的机会够多了, 但你没有利用它。”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 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 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 身后的名声也很快落入忘川。 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 唯有哲学。 ”

随手摘来就是一段段直指自己生活烦恼和困惑的原因和所思所想, 仿佛一个来自两千年前的亲切的老师和朋友的教导。 很高兴我会产生读这本书的想法, 为伟大的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致敬, 也感谢译者何先生的优美文字!